《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曾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因为据说是孔子编的。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如果是的话,春秋就是他唯一的留下的著作了,不过,这历来有争议。春秋一经三传,经就是《春秋》经,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把《春秋》比作教科书的话,三传就是三本不同的教辅书了。其中《春秋左氏传》有着最为翔实的史料。
隐公在位11年,期间所载之事,除了鲁国本国外,主要的还涉及郑、宋、齐、卫、陈几个国家。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周朝分封制度的奠定者,是孔子一生最尊敬的人。郑国也是姬姓国,西周末年从陕西的封地迁到了河南,而后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在新政一带建立郑国。宋是微子启的封国,微子启乃是商朝王室后人,孔子的祖先原来也是宋国人。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春秋战国中大多数时候都很强大的国家,这段时间偶尔出来打酱油。卫国也是姬姓国,周公弟弟康叔的封国,很神奇的国家,不知道为什么,秦灭六国以后唯独留下一个卫国,后来秦二世有一天想起来了就把它灭了。陈国不知道,不介绍了。这一段时间里,主要的争执在郑和宋之间。宋原来是鲁的盟国,有一次被郑入侵到鲁国搬救兵时谎报军情,结果隐公(事先知情)不爽了,后来就跟郑国结盟了,ORZ。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兄弟之争的事,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小时候看《365夜历史故事》,这件事是记得很清楚的,标题好像叫《黄泉见母》。
为什么我小学的时候总是遇到捐书的活动……我的书都捐没了,想找都没地方找
隐公是作为摄政王上台的,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桓公尚且年幼。隐公统治期间有什么作为我不知道,只知道有一次想去看渔人打渔,遭到了大臣的劝阻。隐公有个大臣叫羽父,似乎是他的将军,似乎每次出兵都少不了他。在隐公11年的时候,羽父让隐公杀死桓公,并希望因此而当上大宰的官,被隐公拒绝了。羽父害怕了,就找桓公,说隐公要杀死他,于是这两个人就密谋把隐公杀了,悲剧啊。我在想,隐公不愿杀死桓公,肯定是有感情的,但是他是否真的打算把王位还给桓公呢?这件事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就像假如王莽在篡位之前就死了的话,没人知道他到底是怎么一个人。
囧、这写的啥啊,我原来只打算写上面一段,说说隐公的悲剧的。
写完之后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嗯,就是所谓的中心思想了。在残酷的权力斗争面前,亲情是在太薄弱了。回想起去年看玄武门之变时的心惊胆战,李世民和李建民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谁也无法全身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