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实现预言:我们的社会信念和判断是起作用的,因为它们确实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它们会影响我们的感觉和行动,并通过这样做改变自己的现实。当观念引导我们已证实自己的方式行动时,这就成为自我实现语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loser,他可能对未来不抱希望,自暴自弃,最后真的成了自己预言中的loser。
反过来,自我实现预言同样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梦想,注意我说的是帮助。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梦想,在寻找的路上失去了方向。扪心自问,我并不是没有梦想,只是它们太遥远太虚幻,只存在于梦里,尚未浮现就已经被理智所扼杀。认真的倾听自己的内心,听听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会知道,为了自己的梦想,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我能够实现其中的一部分,虽然不是全部。
我想要什么?玛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只有满足了低层的需求,才会向高一个层次发展。我就不太严格的按照这五个层次,来解答自己的问题吧。
以目前的生产力水平,绝大部分人,特别是我这种能够安逸坐在电脑前发帖的人,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可是,当一切都好起来的时候,不要忘记,世界上还有一些人正在遭受着饥饿和贫困。
安全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我还记得在大学时的惶恐不安,找工作时的绝望,对不能养活自己、不能自我实现的恐惧。终有一天,它们过去了。虽然如此,可我对这个国家的未来不抱希望,而且我觉得在这个国家,要实现梦想太难了。我会尝试出去,这是一条漫漫长路,可是我会记在心里。
在合适的年龄,就要做符合该年龄的事,否则一个人就会停留在这个阶段,很难再长大。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后来他们把我接到了深圳,却从来不带我去玩,换妹妹的话来说:“我们是没有童年的”;到了该谈恋爱的年龄,却没敢走出去。一直渴望亲密关系,却从来未曾得到,不曾努力,又何来收获?直到遇见了你,我们的关系曾经很密切,我努力想要更进一步可是做不到。你说要结婚了,我开始躲着你,我害怕受伤,害怕忘不了你。可是我错了,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会回来面对你。我要用加倍的好来报复你,不管你最后和谁在一起,我要把自己铭刻在你的生命中,不要忘记我。我给你念莪默的诗:“树荫下放着一卷诗章,一瓶葡萄美酒,一点干粮,有你在荒原中傍我欢歌——荒原呀,啊,便是天堂!”你说很喜欢。只要有你,别的什么都没关系。我的心摇摆不定,有时候,希望是痛苦之源,我不知道是该继续期待你,还是期待另一个代替你的人出现。我要找一个能相互理解的人,从自我实现预言的角度来说,我必须相信,这个人一定会出现,当然最好那个人就是你。虽然我在慢慢的失去希望,即便如此,我也必须相信,即使是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感情好复杂,你爱的人不爱你,爱你的人你不爱,万一走到一起又发现不合适……我还是再考虑一下单身的选项吧。
已经谈了足够多的感情,说说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吧。我想住在海边,一边是碧海银沙,一边是青郁的树林。朝闻鸟鸣春涧中,晚观明月松间照,闲看潮涨潮落,我最喜欢一动不动的坐着发呆了。剩下的时间,用来写点对人类有用的程序,还有自己喜欢的文字,依靠这些养活自己。我虽避世,但终究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这么一想,你喜欢热闹,我们可能真的不合适。噢,不对,我不喜欢热闹,只是因为在人群中特别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孤独,和你在一起内心安稳,难道我还会害怕热闹吗?我想念唤醒世界的晨光和夜空中漫天的星斗了。
德语中有一个跟乡愁相对词叫 Fernweh, 远方(Ferne) + 痛(Weh),是说对在路上,对外面的世界的渴望。我对未知的事物,对外面的世界怀着这样的渴望,怀着这样的痛。我会对着书中的插图黯然神伤,那个地方是哪里?谁生活在那里?为自己不能拥有而伤感。我在书中探索未知的事物,却从未在现实中踏出一步。为什么喜欢EQ?因为它满足了我对探索的渴望。一些美好可能只存在于想象中,烟雨朦胧的江南在哪里?烟波荡漾的秦淮河,不过是一条小水沟。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地方,如果不曾踏足,是否又会遗憾?东非的大裂谷、澳洲的沙漠、阿尔卑斯山的山坡、太平洋上的孤岛……把它们列在我的清单里。我未曾走出去过,原来我是在等着一个人把我带出去,我等不到了,我一个人走了。在深圳十数年,却不熟悉这座城市,或许这几天该出去拜谒一下伶仃岛和宋少帝陵了,它们一直在这里。我的先人逃避战乱,客居岭南,已经好几百年了,忘了根在哪里,再也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