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我一直很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信仰宗教——活着并不容易,人生苦难重重,尤其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活在当代社会。人总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的问题,迷茫、彷徨、无力挣扎,希望世上有一种力量,能像小时候那样,让父母帮你解决,这也难怪人们呼唤圣父,圣母,观音娘娘……宗教,给伤心者予慰藉、为迷途者指引方向、让失意者重新振作。

我理解宗教给人的心理安慰,欣赏它的音乐和艺术,向往肃穆的庙堂;我相信佛陀、耶稣曾经真真切切的作为一个人类在地球上存在过,向彷徨迷茫者分享他们的人生智慧。可是我从来不相信任何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信教是不可能的。

听听阿兰·德波顿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对于宗教,我们没必要全盘接收或者全盘拒绝,可以从这个故纸堆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是那些当代社会稀缺的那部分。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为我们提供在现代资本主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所需的技能。但是另一方面却让人费解的完全忽略了人的另一种需求:我们要如何面爱情、生活与死亡,似乎人们一旦成年就自然而然的学会这一切,我们不需要任何指导和帮助,这不是很荒谬吗?石老大那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学会了(C语言的)指针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多年以后我才悟出这句话背后的涵义。现代社会充满了乐观主义——技术进步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物质上来说也许没错,但在精神层次来说也许不是这么一回事。

宗教的出发角度则完全不同:它认为所有人都身处困境,所有人的人生都只是在勉强维持。人类像脆弱的儿童,需要指导和帮助才能度过人生。可是生活不像数学公式,没有显而易见的答案,没有必然正确或错误的选择。我们该如何生活?如何去爱?有些人没有这个烦恼,有些人从来没没想过这些问题,也有人意识到了却不明白问题是什么。宗教或许能给人启迪。

上帝已死,人类该如何生活?当一个绝望的,在崩溃边缘的人不能跪倒在圣母像前祈祷,要如何慰藉这种痛苦?读一读圣经的《约伯记》吧,上帝的建议是,不要强调自己多么重要, 受了多少委屈, 也不要一心想着 去 改变个人的屈辱, 我们应该努力去 理解并且欣赏自己本质上的微不足道。
正如帕斯卡尔所言:“人之所以伟大,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如作者所言“宗教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是因为其理念上的远大追求,也因为它以一种很少有世俗体制曾经做到的方式改变了世界。”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世界大同的理想。在中国,原来的理想是儒家的修齐治平 ,然后是建设共产主义。现在?我想是没有的。举一例子:“在现代城市寂寞的峡谷中,没有哪种感情比“爱”更受到敬重。然而,这不是宗教所言说的爱,不是那种天下一家的人类大爱,而是一种包藏嫉妒的、对象限定的、最终也更小气的爱。”这种狭隘的想法让人“幻想遇到一个人,从此不再需要去面对其他人”。两者的视界和格局就不一样,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如果仅仅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定是会失望的,我想爱也是如此。人们为爱情和婚姻捆绑了太多不不切实际的期盼,这让要求越来越高,高不可攀,找不到的。我不相信真爱的存在,除非这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updatedupdated2022-02-22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