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urney of Death and Life

存在主义

前些日子,我在犹豫要不要做某件事情,to be or not to be。难以抉择的时候,我想起了萨特,很多事情没有必然的对和错之分,我们能做的只是选择罢了,然后为这个选择承担责任,“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这一思考把重新我引导到存在主义的面前,高中的时曾经读过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节选,但那时候的我大概理解不了为何“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正是我们的选择为这无意义的人生赋予了意义。

《非理性的人》开头写道:“克尔凯戈尔曾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的存在。”在盛行贩卖焦虑和恐慌的今天,哲学被关在学院的高墙里,资本不愿我们思考,消费主义说:搬更多的砖,赚更多的钱,(向我)买更多(管你需不需要)的东西。可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怎样生活?它便顾左右而言他:你只要买买买就好了。另一方面,私下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多半也羞于与他人讨论,唯恐被当作怪人。回到源头,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哲学家是什么?爱智慧之人。

认识你自己

这一切又很自然的把我带到了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生活的时代。热爱智慧的苏格拉底不停的跟人讨论问题,用“哲学”的思辨方式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未必会有答案,可是思考的过程逐渐然我们看清楚问题的本质。这个过程一方面吸引了很多年轻的追随者,另一方面也得罪了不少人,于是有了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三篇:

  • 《申辩篇》 : 苏格拉底被以败坏青年和不敬神明两项罪名判处死刑,他的申辩指出了这些控诉的不合理之处,并认为自己是在神明的指引下实践和教导哲学。最后拒绝了以罚金换取生命——我坚信自己的信念,不会因此而低头。事实上他的最后一句是“I to die, and you to live. Which is better God only knows”
  • 《克力同篇》:在行刑前几天,苏格拉底的老友克力同做好了各种准备,劝苏格拉底逃走,对此他的回应是,我一生享受了雅典律法的荫蔽,不会因为当前遇到的不公正就违抗它。
  • 《斐多篇》:苏格拉底在行刑前向朋友们论证灵魂是不朽的。这篇文章让我迷惑不解,苏格拉底(或许是柏拉图)是怎么通过纯粹的思想实验推导出这个结论的?我理解不了他论证的过程。通过搜索,我意外的发现了耶鲁大学的公开课程《死亡》花了好几节课讲解《斐多篇》。很多年前我就注意到过这门课,这次带着问题来,我终于开始了Shelly Kargan教授的这门课程,体会到了哲学家的角度刁钻,脑洞清奇。

Death

这门课程可以划分成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主要包括
    • 人的本质是什么?
    • 生存的本质,以及个人同一性
  • <li>
      第二部分是道德和价值问题,包括: <ul>
        <li>
          死亡是好是坏,以及它的反面,永生是好是坏
        </li>
        <li>
          什么是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
        </li>
        <li>
          人皆有一死,我们该如何生活?
        </li>
        <li>
          自杀是否有意义?
        </li>
      </ul>
    </li>
    

人的本质

面对死亡,我们很多时候是下意识的回避这个问题,又或者更关心的是死后是什么样子,我们还继续存在吗?会变成鬼魂吗?会有来世吗?还是就此长眠?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思考这些问题前,我们得回过头来理解人是什么,生存是什么。

物理主义者认为人就像一台机器,一台非同寻常的机器,我们能说话,能思考,能够制定计划,我们可以认识宇宙。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人与众不同呢?二元论者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的,正是灵魂让人与众不同。

与这两者相对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只有灵魂,根本没有任何物质,整个时间都是我想象出来的,包括我自己。事实上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我想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接受这种看法,Shelly选择搁置这种看法,把后续的讨论限定在物理主义和二元论者之间,于是我们有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

  • 物理主义者:人只是一具肉体
  • 二元论者:人是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的

从物理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死亡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死去就像是一台机器坏掉了。相反,二元论则稍微给人以一种安慰,至少在这种论点下我们还有死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但是二元论马上又会引起这一系列的问题:

  • 灵魂和肉体有区别吗?或者说灵魂真的存在吗?
  • 假设灵魂真的存在,可是肉体死亡后灵魂还能继续存在吗?
  • 假如灵魂在死后依然存在,它能存在多久?它是会一直存在呢?还是会最终消亡呢(比如转世几次以后)?

假使我们接受最乐观的二元论观点——灵魂不朽,无论一个人经历了多少来世,唯一不变的其实只有灵魂本身,在这个前提下,人的本质实际上是灵魂。

灵魂存在吗

Shelly是物理主义者,他尝试在这门课程里说服二元论者。首先思考这个问题,灵魂存在吗?

最佳解释推论(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th>
    物理主义者:不需要灵魂也说得通
  </th>
</tr>

<tr>
  <td>
    我们的躯体可以有目的的移动
  </td>
  
  <td>
    人体有个控制中枢(就像cpu)
  </td>
</tr>

<tr>
  <td>
    有身体之外的东西(灵魂)为身体编写控制程序
  </td>
  
  <td>
    这些控制程序是内建的,写在dna 里面
  </td>
</tr>

<tr>
  <td>
    人有(灵魂给予的)信仰和欲望
  </td>
  
  <td>
    alpha go也有信仰和欲望,在围棋上打败你
  </td>
</tr>

<tr>
  <td>
    人有感情,机器没有
  </td>
  
  <td>
    我们目前不了解人类的意识和情感是如何工作的,但不代表永远不了解,以后或许能解释
  </td>
</tr>
二元论者:我们需要灵魂来解释这些现象

事实上两个观点打了个平手,物理主义者解释不了的一些东西,灵魂能解释吗?你说可以?but how?

如果有多种理论都能解释同一个现象,奥卡姆的剃刀原理认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应该取最简单的那个解释。

灵魂存在的推理

有人提出这样的论证过程

  1. 我们拥有自由意志
  2. 遵循决定论的东西不可能拥有自由意志
  3. 所有纯粹的物理系统都遵循决定论

根据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

  1. 我们不是纯粹的物理系统,也就是说我们有灵魂

然而这三个前提都可以被质疑

  1. 自由意志可能是一种错觉,在我看来,最悲观的宿命论认为所有的事情在世界诞生的时候都已经决定了,包括我现在在想什么
  2. Shelly认为这点也能质疑,但是限于篇幅没有展开
  3. 量子理论似乎不是这样的,量子世界里,都是概率

因此,论证没通过

迪卡尔的问题

笛卡尔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试想有一天早上你醒来后,像往常一样到镜子前洗漱,看见镜子中空无一人,才发现自己已经死去”我们很容易想象这种场景,但是这意味着什么?笛卡尔论证道:

  1. 我们可以想象出我的心灵存在,但是肉体不存在的情况 2.如果我们能想象出一件东西存在,同时另一件东西不存在,那么这两件东西一定是不同的东西

举个例子,你能够想象有这么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的手机存在,同时它又不存在吗?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我的心灵跟肉体一定是不同的东西

要直接驳斥这个论证并不容易,很难说清楚这个论证哪里不对,不过有个反例是这样的:想象一下在某个世界里,启明星存在而长庚星不存在;或者反过来长庚星不存在而启明星存在,是不是很容易?

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启明星”;而在黄昏时分,西方余辉中有时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

没错,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这种场景,可是在现实中,启明星和长庚星是同一颗星星,它们都是金星。

斐多篇

从以上几方面的质疑看来,二元论者似乎并没有很好的论据来证明灵魂真的存在。不过我们退让一步,假设灵魂真的存在的话,它能存在多久?这正是《斐多篇》的主题,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尝试证明灵魂是不朽的。来看看这些论据是不是站的住脚?

柏拉图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证明灵魂是否存在,对这一点的思考来自他的共相论(form)——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马,白的黑的大的小的公的母的,但是我们都能认出这些东西是马,因此柏拉图认为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东西都是完美的,完美的人,完美的马,现实世界中所有的马都只是理念世界那匹完美的马残缺的投影。理念世界里的东西是永恒的,非物质的,比如自然数2是一个理念的东西,不管世界如何变化,2这个概念都永恒的存在着。

有了这一点做铺垫,来看看柏拉图/苏格拉底是怎么论证灵魂不朽的

理念本质的论点

  1. 理念(form)是永恒的,非物质的
  2. 人的心灵可以理解理念
  3. 只有永恒的,非物质的东西才能理解和掌握永恒的,非物质的东西(理念)

因此

  1. 能够理解和掌握理念的东西(灵魂)一定是永恒的,非物质的
    • 非物质意味着它不是肉体的
    • 永恒的说明它是不朽的

问题出在前提3,它本质上说:同类的事物只能被同类的事物所理解。一个动物学家可以研究猫,但他不必是猫……

循环利用的论点

苏格拉底指出:组成食物的零件会被重新使用,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最终回到初始的状态。灵魂也是这样一个零件。

这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并无法总结出灵魂是一个会被复用的零件。

重新收集的论点

这个论点大意是,如果某人的照片能让你想起那个人,说明你之前肯定已经认识他了。根据这样的原理,柏拉图论证道:我们是怎么获取新知识的?我们在理念的世界里已经见过所有的知识,出生的时候遗忘了,然后逐渐的回忆起来。结合循环利用和重新收集的论点,柏拉图指出灵魂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在死后会继续存在。

回想一下奥卡姆剃刀的原则,为什么知识一定是在出生前就掌握了的呢?不能是根据现实遇到的东西抽象和掌握的呢?而且我觉得这里似乎存在循环论证:理念的世界里的知识又是怎么学习到的呢?

简单的论点

  1. 只有复合的事物才能被摧毁
  2. 只有变化的事物是复合的
  3. 无形的事物(理念)不会改变

所以

  1. 无形的食物是不能被摧毁的
  2. 灵魂是无形的
  3. 灵魂是不能被摧毁的

齐贝立马提了一个反例:七弦琴演奏出和弦,如果琴被摧毁了,和弦也就不在了。

这时候我们得回过头来定义无形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三种可能的含义:

  1. 不能被眼睛看到
  2. 不能被五种感官感知到
  3. 不能通过任何方法探测到:

然而这取任何一种含义,原有的论证都不能成立:

  1. 和弦就是一个反例
  2. 电磁波无法被人感知,但是它会消逝
  3. 假如是这样的话,上述论点的5就不成立了,因为灵魂和肉体之间明显是有互动关系的,灵魂通过肉体进行感知,并且指挥肉体

固有属性的论点

灵魂的固有属性是什么?当我们说有一个灵魂的时候,它肯定是活着的

  1. 生命是灵魂固有的属性

所以

  1. 灵魂是非死的(deathless)
  2. 灵魂是不能被摧毁的

问题出在对deathless的理解上,有两种理解 A. 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灵魂存在但它是死的 B. 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灵魂能够被摧毁 deathless在这里是A的意思,因此论证不成立

物理主义

在结束了对二元论者的批判后,进入了后半部分,物理主义的观点

个人同一性

个人同一性:我旁边的同事昨天上班了,今天也上班了,我要怎么确定,昨天坐在我旁边的跟今天坐在旁边的是同一个人?听起来像是个无厘头的问题,二元论者大概会认为,只要是同一个灵魂,那就是同一个人(可能中间经历了转世),我们先把这个观点抛到一边。物理主义有两个分歧,一是同样的身体,二是同样的人格。举个例子:假设两个人互换了人格和身体,那么到底谁是谁;又或者你你人格穿越到了拿破仑身体上,那你到底是拿破仑还是你自己?

我们都将孤独的死去

我们都将孤独的死去(We all die alone)——在某节课上,Shelly提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潸然泪下,正如他所说的——这句话似乎道出了死亡的本质。结果下一节课Shelly就跟这个说法杠了起来,这个alone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结论对所有人都如此吗?

  • 死的时候旁边没有别的人?

可是很多人死的时候旁边是有人的

  • 虽然旁边有人,可是旁边的人没有一起死?

战场一颗炮弹炸飞n个人……

  • 死亡的过程缺乏合作的内容,合作参与死亡这件事?

想想殉情的情侣?

  • 别人不能代替你去死?

《双城记》里面卡尔登顶替了代尔纳的罪名而死?

  • 可是假使别人代替你死了,你最终仍然要经历自己的死亡?

这没什么特别的,别人也不能帮你吃饭

  • 或者说这只是个隐喻,在死去的过程中感到孤独?

交通事故当场死亡?又或者想想苏格拉底,他死的时候不这么觉得

死亡是坏事吗?

剥夺理论

死亡的坏处有主要来自剥夺理论——生活还能给予我很好的东西,我却过早的死去了——对大多人而言,死亡都来得的太早了。

对于已经不存在的人,死亡何坏之有?

伊比鸠鲁说过这样一段话: “所有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与我们全不相干,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降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因而,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什么干系。因为对于前者,死亡还未到来;对于后者,一切都已不再。”

这个观点的论证过程如下:

  1. 如果一些事情对你有坏处,你必须得存在着(活着)
  2. 当你死后,你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
  3. 死亡对你不是坏事

我们可能会质疑观点1,认为:即使你不存在,有些事情仍然对有害。这种质疑会导致一些匪夷所思的推论:世界上有无数本来有可能要出生的人,他们没能够出生就已经是个坏事了,这个量级绝对超过任何人道主义危机

或许我们可以修订一下前提1:如果一些事情对你有坏处,你必须曾经存在过

卢克莱修有个困惑:我们都只关注了死后永恒的不存在,可是我们出生前也是永恒的不存在……

永生是好事吗?

如果能够永生,你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永生意味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百年,一万年,一百万年…… 即使排除了衰老的影响,永生的主要问题在于总有一天,你会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感到厌倦。

假如,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忘记过去的事情,变成跟现在完全不同的人呢?问题是,这还是我吗?

也许天堂就是你想活多久就活多久,当你觉得足够的了时候,Death is a blessing。虽然……对于大多人来说,死亡都来得太早了。

死亡的性质

  • 必然性 (人终有一死)
  • 差异性(人的寿命各异)
  • 不可预测性(死亡在何时,以什么方式降临)

面对死亡,什么是理性的态度。

恐惧?

恐惧是人们面临死亡时下意识的反应,Shelly认为这不是一种理性或合适的态度:

  1. 我们恐惧的事情必须是坏事
  2. 这件事发生的几率是不可忽视的
  3. 这种事情是否会发生,需要有一定的可能性

而死亡未必是坏事,并且一定会发生,对于一个预期的结果,恐惧是不理性的态度。类似的Shelly也证明了愤怒不是合适的态度。

那么,什么是理性的态度呢,考虑人的一生从无到有的过程,合适的态度是——

感恩

上帝创造泥土。
上帝感到有点孤独。
于是上帝对一些泥土说:“坐起来!”
“看看我创造的一切,”上帝说,“山峦,海洋,天空,星辰。”
我就是那些坐起来环视四周的泥土。
幸运的我,幸运的泥土。
我,泥土,坐起来,见到了上帝完成的伟业。
干得好,上帝!
唯有你才能胜任这一切,上帝!我肯定力不能及。
跟你比我不足挂齿。
只有在想到那些甚至都没有坐起来环视四周的泥土时,我才产生些许的自尊。
我收获如此丰厚,而大多数的泥土却收获如此微薄。
谢谢您赐予我荣耀!
现在泥土再次躺下,入睡。泥土有多美好的记忆啊!
我遇见多么有趣的其他坐起来的泥土啊!
我喜欢所见到的一切!

库尔特 冯内古特 《猫的摇篮》

人终有一死,我们该如何生活?

小心谨慎

世上能够做的事情是如此的多,要做得好又是如此的困难,相比之下,生命显得那么的短暂,因此我们必须小心谨慎,考虑哪些是(对自己而言)最值得做的事。常见的两个错误是:

  • 做出错误的决定
  • 做了正确的决定,但是没能完成

多多益善

生命如此短暂,因此要尽可能的多体验,这是最常见的策略,又可以细分为两种:

  1. 如果把目标定得太高,要是失败的话会一无所获,因此你应该把目标定为保证能完成的事情上,吃喝玩乐
  2. 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不是那些轻易可得的,而是写一部小说,完成一部交响乐之类的有挑战的事情,这些才是生活给我们提供的最有价值的事情。

当然,正常的路线是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折中,以免一无所得。一直以来,我走的(或许说我尝试走的)都是第二条路线,我在日常生活里找不到什么成就感,这就是我漠视社交和娱乐,从来不出去玩的原因吗?🙃

终生皆苦

东方的智慧出发点不太一样,佛教认为人生处处是苦难——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只要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死亡便是解脱。

自杀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当生活带来的苦难远大于它能给予的快乐时,自杀无疑是个理性的选择,但我不打算展开。

对于患了退行性疾病的人(比如渐冻人)来说,当疾病恶化当一定程度,生不如死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丧失了自杀的能力。真是讽刺,对于他们来说,哪怕是自杀,也得抓紧时间。

updatedupdated2022-02-222022-02-22